本文对河南博物院藏汉代时期的封泥、印章加以略考,概述了它们的特点,并讨论了印章涉及的古代官职制度、历史地理等。新密李家沟遗址是一处距今15年至86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它的发掘为学术界深入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间的历史文化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手实物资料。李家沟遗址石器加工技术可能受非本地技术因素的影响,但遗址所见早期居民所用优质燧石很有可能为本地所有,不大可能为"远距离采集运输所得"。李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大型食草类动物数量"锐减",似乎与以大型食草类动物骨骼制作成骨器有关,与生计方式变化似乎无必然关联。从李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到裴李岗文化,陶器制作技术似乎并没有继续向前发展,甚至出现一定的倒退,继承性远没有"变异"性明显。李家沟遗址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石磨盘很有可能即为"研磨采集品的工具",其与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石磨盘、石磨棒的功能显然是有区别的。仅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就将李家沟遗址确定为联结两个时代的重要剖面,填补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缺环与空白,甚至与原始农业的起源相联系,结论为时过早。包括相关水系和给排水系统在内的城市用水系统是东周王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周王城郭城外和宫城外都有环绕一周的由河道与人工壕沟构成的城壕。而从瞿家屯遗址可以看出,东周王城城内应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这对于正确认识东周王城的布局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深化东周王城的研究。通过探讨城市用水系统,不仅可以从中窥得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和规划理念,对现今的城市规划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时期西方博物馆知识在得到传播,留学出身的考古学者李济参与早期博物馆知识传播的积极从事早期博物馆的创建活动,打破了本土古物私家收藏的传统,积极宣扬古物公有公藏的博物馆思想,对其后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华豫之门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俗称"四方楼")是七三一旧址中Zui为核心的要害部门,通过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寻找出七三一直接的犯罪证据和毁灭犯罪事实的证据,亦可以搞清其建筑格局与施工工艺,为研究日伪时期建筑特点提供手资料。"四方楼"发掘,是首次按照考古工作规程对七三一旧址进行的科学揭露,揭开了七三一旧址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崭新的一页。在发掘中,对各种遗迹现象进行了较为的文字、绘图、测量、照相、录像记录,为今后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乃至研究、保护、复原、展示等,提供了详尽的科学依据。爆破穴点和焚烧灰坑的发现,是日本侵略者毁灭犯罪证据的直接证据,是不可多得的无可争辩的手例证。
华豫之门张爱民电话辛亥时期东北党人田又横名不见经传,生平事迹不详。本文以国家博物馆藏有关文物和档案为基础,并搜集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其生平事迹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田又横在辛亥时期的东北中,为宣传和组织活动做出重要贡献,并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应该作为"辛亥烈士"载入史册。
华豫之门张爱民电话-点击联系沈庆林先生曾任博物馆副馆长(1984年1月至1992年7月),黄高谦先生曾任博物馆代馆长(1992年5月至1998年11月)。此次访谈围绕"坚持科学立馆的理念"这条线索,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筹建的过程、不期革博陈列的变迁、陈列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临时展览与对流的情况、革博与历博几次分合的历史背景等。沈、黄二位先生还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谈了革博几十年发展所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及应该继承的方面。
泰安天书观铁塔造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八月,是一座供奉碧霞元君的道教铁塔。它原有十三级塔身,结构采用砖芯外包铁壳的形式,是目前所知现存Zui早的砖芯铁壳塔。对塔身铭文的详细分析显示泰安铁塔捐资者Zui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在府、县、村镇基层呈现不同特点。铸造匠人来自怀庆府河内县,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铁塔铸成后向东运至泰安。工程的募捐、运作可能是以香会为组织进行的。泰安铁塔见证了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明嘉靖年间的流行程度,也是碧霞元君信仰传播至中原腹地的重要证据。
先农和灵星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地方农神祭祀。传世文献中对郡县先农祭祀的记载较为简略,本文考察了里耶"祠先农"校券和周家台"祠先农"简。从里耶秦简来看,秦代郡县已出现有规律的先农祭祀活动,其传统应可上溯至先秦。周家台秦简反映的是一种巫术性质浓厚的民间祭祀,与里耶祠先农校券性质不同。灵星祭祀始发于西汉,所祀对象为心宿(龙星)中的一组小星,以祈雨为主要诉求。农神祭祀与农业生产及基层生活息息相关,盛于郡县。后代地方农神祭祀多承自秦汉,虽易代而不易。
华豫之门马俊电话-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