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是我国古代一种强劲有力的远射。它起源于弓,春秋时期出现,由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能射远中敌,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由历代官府制造,并刻上制造机构、监造官吏、工匠甚至使用者的名字。其关键构件弩机,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战争需要,在不断地演变、改进。本文所介绍的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所藏铜弩机,原定是东汉时期错金银铜弩机,经探析,认为应是三国时期吴国鄧皋错金银铜弩机。
本文对庄学本田野考察工作在2世纪边地民族研究中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他对土族神箭崇拜与神鹏信仰习俗、凉山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嘉绒藏族民间文化、边地民族法律、彝族传说、边地农具、地震史等问题的首次发现、记录和研究在边地民族研究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庄学本田野考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2世纪上半期人类学发展的学术思潮,值得深入研究。宋蒙(元)战争之初,四川形势危急,为加强防御,四川制置使余玠创造性地建成了由数十个据守要道、相互呼应的山城组成的防御体系,泸州神臂城即其中一座山城。神臂城属于余玠规划建设的批山城,由曹致大主持建设。神臂城建成后,因其重要战略位置和完备的城防体系,成为宋蒙(元)双方争夺的焦点。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神臂城城防遗迹保存较好,类型丰富,包括城墙(含一字城、耳城)、城门、敌台、炮台、墩台、哨所、校场、地道、护城池等。这些城防要素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构成了内外两层防御体系和四大防御区域,其中东门区域自然防御条件Zui差,城防人工防御要素Zui多,城防体系Zui复杂。总的来看,神臂城防御体系具有选址合理、山形水势利用得当、四大防区相互依存、防御点多层立体、高墙窄门和巧布暗道等诸多特点,与期其他山城相比较,堪为诸城之。在先秦古泉货文字的研究中,被称作"明刀"的燕国刀币,其面文是不是明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赞同朱活先生把燕国泉货面文释为妟的观点,认为郾字可以写作,妟与匽是可以相互通用,燕泉货面文是妟字的异体,它的字义为安。
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主要包括三种,紫色的紫(BaCuSi2O6)、浅蓝色的蓝(BaCuSi4O1)和蓝色的深蓝(BaCu2Si2O7),这三种颜料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的大量使用。本文在对大量古代硅酸铜钡颜料样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颜料的原料、烧制温度以及坩埚对模拟制备的影响。用石英粉作为硅源,铜绿和氧化铜作为铜源,硫酸钡、碳酸钡和氧化钡作为钡源,氧化铅作为铅源,模拟制备出了三种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即紫(BaCuSi2O6)、蓝(BaCuSi4O1)和深蓝(BaCu2Si2O7)。
西夏瓷器在瓷器占有重要地位,其独有的扁壶、经瓶和黑釉剔刻花装饰具有弥久的魅力,通过近4年的考古发现和不断研究,人们对西夏民用瓷器有了较深的认识,皇室用瓷的面貌尚不清晰,西夏皇室使用什么样的瓷器?西夏一朝有没有官窑?一直没有找到。9年我们考察了贺兰山贵房子窑,根据窑址实况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研究,认为该窑就是寻觅已久的西夏官方窑场。本文概述扬州南宋堡城和宝祐城的相关文献记载及已有考古发掘研究,对《(嘉靖)惟扬志》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中"宋大城图"和"宋三城图"进行比较,通过文献地图和现代地形图、航片、卫星遥感图等的比照,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结果,就扬州南宋堡城和宝祐城的沿革发展等作初步研究。研究揭示,其发展沿革可以划分为堡寨(砦)城、宝祐城、"大城"三个阶段;宝祐城东西两座城门外侧、城圈拐角以及西南平山堂等处的现有地势地貌,与文献地图"宋三城图"中所绘宝祐城面貌近似;宝祐城和平山堂城外围可见的土垄,很可能是南宋宝祐城外围的另一圈防御体系;宝祐城西城墙外两道水沟之间的高地,是宝祐城西瓮城和平山堂城的连结通道。南宋时期扬州宋三城格局形成后,平山堂城作为宝祐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殷人用龟与用骨,多将卜辞契刻在正面,在甲骨学研究领域,对正面卜辞的研究历来都是放在首要地位的。而甲骨背面多施以钻凿,又有刮磨的痕迹,背面卜辞或多为前辞、占辞、验辞,或残泐不清,常常被忽视。事实上,这些在正面看不到的前辞、占辞、验辞等,往往可以提供大量重要的信息,如占卜的时间、贞人、事件的发生过程与结果以及其它相关因素。这些重要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辞意,把握整版卜辞之间的关系,进而系联相关的同文、成套卜辞并合理地类比、排谱等。本文在整理卜骨背面材料的过程中,特别留意背面卜辞反映的相关信息,并利用正面与背面卜辞的残字以及正面与背面卜辞对比等信息,缀合卜骨六组,利用这六组缀合,说明背面卜辞对正面卜辞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希望引起学界对背面卜辞的重视。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华豫之门专家于彪电话-点击联系
对诸神的崇拜与祭祀是商代与社会生活中的全民行为,与商代的其他祭祀相比,学术界对奠基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原地区为例,对商代城墙和居址中与奠基相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梳理,结合历史文献和出土文字材料,证明"奠基"在商代存在无疑,但与商代其他祭祀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祭祀牺牲的使用上。商人举行奠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商人希望建筑在建造时能够稳定的精神诉求,二是举行奠基让商人获得精神上团结的意义。宜兴素有"陶都"之称,宜兴陶业的兴旺发展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关联。马衡先生是杰出的金石学家。他曾亲赴洛阳太学遗址调查汉魏石经的出土情况,对汉魏石经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河南博物院藏有四幅珍贵的"汉魏石经"初拓本,上面因有马衡先生的墨书题跋及对残石拓本的考证与研究,使此汉魏石经残石拓本锦上添花,极其珍贵难得。
华豫之门专家岑克猛电话-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