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
气溶胶防疫空气消毒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技术实现空气消毒:
过滤技术: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等滤材,物理截留空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不同过滤效率的过滤器可以滤除不同粒径的颗粒,例如高效空气过滤器对粒径≥0.3μm的颗粒净化效率高达99.99%。
静电除尘技术:利用电极的高压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带电,并在集尘区被收集,从而达到高效除尘的目的,也处理了附着在微粒上的微生物。其杀菌作用的原理包括臭氧效应、羟基自由基效应、等离子体灭菌、电穿孔原理、电介质击穿、跨膜电位击穿细胞膜、正离子浸润等。
紫外线杀菌技术:高强度紫外线灯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从而实现杀菌消毒。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空气过滤装置组成,在手术室、病房等场所广泛应用。但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有害,会损伤皮肤黏膜及眼球,还会产生臭氧,紫外线不能暴露在有人活动的空间中。
化学消毒技术:
臭氧技术: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气体,可以直接攻击微生物,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物质被氧化而发生变性,致使微生物失活;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臭氧还能与水分子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增强消毒效果。
其他化学消毒剂:如利用各种发生器或化学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分子及自由基与病原体组成物质发生一系列链式反应进而发挥消毒作用,但文档未详细提及具体的化学消毒剂在气溶胶防疫空气消毒机中的应用原理。
加热技术:在一些空气消毒机中,加热组件可以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例如,加热组件位于流经过滤件气流的上游时,可先对流经自身的气流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气流再流经过滤网,细菌病毒可附着到过滤网上,被过滤网一侧的加热组件继续加热,以提高对细菌和病毒的灭活效果。
等离子体技术:如AGP技术(Active GasPurifiers),其独有的纳米技术组成的放电电极,能在电晕放电阈值下实现稳定的无声电离,既能高效地形成足够浓度的等离子灭活区,实现快速杀菌,又解决了传统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会产生如紫外光、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副产物的众多问题。
应用场景
气溶胶防疫空气消毒机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场景
说明
医疗机构 | 如医院的病房、手术室、发热门诊等,可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防止交叉感染。 |
学校 | 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保障师生的健康。 |
公共场所 | 会议室、商场、超市、机场、火车站等,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
办公场所 | 办公室、写字楼等,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
住宅 | 家庭环境,尤其是有老人、小孩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家庭。 |
特殊场所 | 隔离宾馆、救护车等,为特定人群提供安全的空气环境。 |
畜牧养殖 用于防疫消杀提供安全养殖环境
效果评估
评价指标: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用自然菌或指示微生物杀灭率进行评价。
空气消毒效果:用自然菌杀灭率进行评价。指示微生物抵抗力应当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当或更高、易于培养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WS/T683的要求。化学消毒时,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大肠杆菌(8099);如有特殊要求,也可选用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virus - Ⅰ,PV -Ⅰ)疫苗株作为指示微生物。物理消毒时,应当根据消毒因子特性,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指示微生物。
评价方法:
物体表面:以地面、墙面、桌面、床头柜、便器、门把手、按钮等为重点采样对象,在消毒因子难以达到的地方如抽屉、地毯、墙角等可增加采样点或指示微生物载体,每类采样对象不少于2个样本。
空气:评价人员全程参与现场消毒过程,查看现场消毒的操作和相关消毒记录。
结果判定:消毒过程评价内容均符合相关法规、标准、指南或方案要求,方能判定消毒过程合格。
实例:在一项对发热门诊不同方法空气动态消毒的效果评价研究中,实验组采用大鲸牌DJ-P90型消毒机进行动态消毒,对照组采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结果显示,实验组消毒后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99%(18/20),对照组为60.00%(12/20);消毒后4h空气菌落数实验组为3.32cfu/10min,对照组为8.24cfu/10min;消毒后4h菌落消亡率实验组为65.55%,对照组为19.61%。对照组消毒后的空气样品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36株、革兰阳性菌113株、真菌56株;实验组消毒后的空气样品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5株、革兰阳性菌21株,真菌17株。两组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属。该研究表明动态空气消毒机对发热门诊空气动态消毒的效果显著,空气中病原菌数量显著减少,且效果更为持久,能满足门诊空气消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