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出口莫斯科不含电机械至莫斯科 中欧班列一站式货运代理 铁路集装箱代理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等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其在时效、价格、运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中欧广大客户所接受,成为中欧间除海运、空运外的第三种物流方式,开行数量和质量持续稳步提升,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超过200个城市,一列列“钢铁驼队”正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目前,中欧间已形成了西、中、东三大铁路运输通道。西通道,主要吸引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华东等地区进出口货源,在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铁路相连,途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中通道,主要吸引华中、华北等地区进出口货源,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与蒙古国铁路相连,途径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东通道,主要吸引华东、华南、东北地区进出口货源,在内蒙古满洲里铁路口岸、黑龙江绥芬河铁路口岸与俄罗斯铁路相连,途经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
在中国铁路的倡议和推动下,2017年4月《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俄罗斯铁路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该协议被纳入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017年5月,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倡议,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西安等7家班列平台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由各地中欧班列经营管理相关企业和单位及研究机构广泛参与的议事协调组织——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搭建了企业层面的统一运输协调平台,推动中欧班列优质可持续发展,让更多地区人民、更多企业客户共享中欧班列发展成果。2017年10月,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俄罗斯铁路成立了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下设运输组织和营销、信息协作两个专家工作组,建立了中欧班列国际铁路合作机制。
今年前两个月,中欧班列西通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通行中欧班列2619列、同比增长8.1%,进出口过货量累计完成487.1万吨、同比增长15.4%。这一数据彰显出中欧班列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中欧班列的持续增长,是其自身优势的有力彰显。在全球物流格局中,中欧班列以其独特的价值脱颖而出。相比海运,它时效性更强,能大幅缩短货物运输周期,满足企业对快速补货和及时交付的需求;相较于空运,其成本优势明显,为各类商品搭建了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运输通道。对于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货物来说,中欧班列提供了稳定、高效且经济的物流选择,让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不仅增强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坚实的物流支撑。
中欧班列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它串联起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连接不同经济体的纽带。通过班列运输,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中国的优质商品运往欧洲,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丰富民众生活;欧洲的先进技术设备、特色农产品等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丰富消费市场。这种双向的贸易交流,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进了文化交流与民间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国内视角来看,中欧班列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借助中欧班列,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紧密对接,打破了地理位置带来的发展瓶颈。内陆城市不再是对外开放的“末梢”,而是成为了开放前沿。像重庆、成都等地,凭借中欧班列发展起外向型产业集群,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缩小了东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中欧班列正以其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世界经济复苏与繁荣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中欧班列必将乘风破浪,续写更多篇章,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日前从二连海关获悉,自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开通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货运量已突破1700万吨,达到1768万吨,开行班列18161列。
据悉,二连浩特口岸是中欧班列中通道,也是中蒙大陆路口岸,目前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通达1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或站点,辐射国内24个省份的60多个城市。运行线路由开行时的2条增至71条,货物涵盖新能源整车及配件、高端机械设备等万余种。目前该口岸日均进出境中欧班列10列。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运行,二连海关不断深化智慧海关建设,积极推进“铁路进境快速通关”业务运行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综合运用无人机、全天候多功能查验车等智慧监管设备提高监管效能,深化“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确保班列货物“随到、随查、随放”。
从突破集装箱温度控制技术到承运货物品类不断丰富,从列车电气化率提高到轻量化设计,作为全国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重庆正积极探寻中欧班列的“绿色密码”。
发挥中欧班列的绿色低碳特性
“中欧班列本就具备绿色低碳特性。”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部行政主管张路遥近日在渝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中欧班列作为一种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的铁路运输方式,相较于海运和空运,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75.2%。“通过官方数据可见,铁路部门不断推动班列沿线设施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张路遥认为,这增强了中欧班列的绿色低碳性能。
这些年来,作为全国早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重庆不仅见证了中欧班列的电气化率提高,也在积极推动沿线设施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车辆运输,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越来越多的客户,因为低碳环保选择中欧班列。”张路遥说,中欧班列在列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如轻量化设计、节能型发动机等,以降低能耗和排放。在列车调度方面,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列车运行路线和全程时刻表线路,减少空驶和等待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能耗。
铁铁、铁水、铁公等多式联运模式的灵活运用,为中欧班列的绿色低碳特性赋能。“我们的数据显示,选择这种多式联运运输方案的货主越来越多。”张路遥表示,通过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既可提高货物周转速度与安全性,又可降低总体物流成本,也有助于铁路跨境货物运输的绿色低碳化。
集装箱内外的“绿色密码”
重庆开行的中欧班列的集装箱里,藏着关于温度控制的“绿色密码”。
图为中欧班列的集装箱。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以前,集装箱的温控系统要消耗柴油等化石能源,不仅麻烦,能耗和成本也高。”张路遥说,该温控系统主要用于冬季铁路运输,中欧班列往往会穿越哈萨克斯坦等地,“冬季的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是常事”,承运的一些精密仪器、电子元件无法承受此低温,需要对集装箱进行温度控制。
该系统消耗的燃油,还需要工作人员在沿途不断加油、维护等,既费人力、物力,也给货主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增加。
为应对该难题,早在2013年,重庆中欧班列运营平台企业联合科研攻关团队自主研发了一款“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通过相关技术,在不消耗化石能源、跨地域长时间的运输条件下,将箱内温度保持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上,可满足绝大多数货主的货物温控需求。目前,该项技术已获得相关专利。
“该技术通过对集装箱加装特定温度的相变蓄热功能层等方式,在不消耗化石能源的情况下,给低温长途运输创造便利。”张路遥介绍说,该“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尺寸、外形与普通集装箱无异,功能而成为货主们的“新宠”。目前,仅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就有上千个该类集装箱,可助力中欧班列实现安全、环保、稳定、高效的运输。
在丰富承运货物品类方面,重庆中欧班列积极承运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品。自2022年10月首批“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搭乘重庆中欧班列实现出口欧洲以来,通过重庆中欧班列实现“出海”的汽车整车数量逐年增多。这些产品的运输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张路遥表示,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平台企业,将助力重庆中欧班列成为提供绿色低碳服务、运输绿色能源产品的稳定通道。
在中欧班列沿线建立绿色中转站,在中转站建设绿色设施,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等技术……张路遥说,在集装箱外,关于“绿色密码”的各式探寻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