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豫之门鉴定交易平台承诺:
所有合作藏品免费拍卖、免费鉴定、免费交易、免费保管、免费推荐
a、免费为您预约专家鉴定藏品;
b、免费为您的藏品拍卖;
c、免费为您把藏品推荐给买家;
d、免费为您展示藏品;
e、免费为您安全保管藏品;
f、藏品成交之后百分10的佣金
《华豫之门收藏大讲堂》
茶叶末釉贯耳瓶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乃仿宋官窑贯耳瓶而成,清档中称其为“茶叶末釉四方杏元双管瓶”。此瓶造型、尺寸及装饰皆与清宫旧藏品相近。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赞:“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养目。”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关于茶叶末釉记载为“一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并应用于清宫档案。“厂官釉”当时便视若“秘釉”,御窑厂专烧仅供皇室使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过问厂官釉瓷器烧造的情况,早记载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烧造“厂官釉收小双耳瓶”,乾隆三年六月是档案记载规模大的一次烧造,器形多达8种,均是造型颇为古雅的瓶和尊,例如“厂官釉四方双管杏元瓶”“厂官釉三阳尊”“厂官釉放大腰圆天禄尊”等,本品即是当中的“厂官釉四方双管杏元瓶”。
史料记载在清代咸丰(公元1851—1861年)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英法联军入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兴起,景德镇处于交战地区,故御窑厂在咸丰五年(1855年)基本停烧,目前所见咸丰官窑瓷器多是在咸丰五年以前烧制的,数量极少。斗彩暗八仙折腰碗,清咸丰
咸丰(1851~1861)期间,可以称得上是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英、法等列强的觊觎。加上朝政腐败,致使社会动荡,生产凋敞,制瓷业愈加衰落。尤其是在咸丰五年(1855)时,景德镇御窑厂曾在兵火中被毁,此后基本上停烧。咸丰一朝的制瓷数量极其有限,传世品极为稀少,已不是瓷器主流的青花瓷也为数不多,均小而精。
清咸丰青花八宝纹花盆高17cm,口径22.3cm,足径13.3cm盆口菱花状,微撇,短颈,圆腹,底有4个如意形足。颈、腹分绘八宝纹,八宝间均绘折枝莲花数朵,足外壁绘卷枝及朵花纹。足内白釉无款识。
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标准式样,胎体厚重,造型饱满古朴,青花艳丽泛紫色,纹饰排列井然有序,是咸丰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器型】:咸丰青花的造型与道光时大体相同,多比较笨拙,民窑器尤其明显。但官窑器中也有少量精细产品。民窑器则以粗壮风格居多,有的器类造型特殊,如瓶类的口大、颈部粗短;壶类则口小腹鼓,这些都是典型的时代特征。
清咸丰茶叶末釉铺首耳炉高13cm,口径19.8cm,足径13.5cm炉撇口,鼓腹,圈足。腹上部置对称铺首耳。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署金彩篆书“大清咸丰年制”三行六字款。“茶叶末釉”是厂官釉的一种,这个仿铜器制作的瓷炉釉面润泽,古意盎然。
【胎釉】:咸丰五年(1885)之前的官窑器的胎骨比道光时细腻,制作规整,釉色净白,釉面平滑。民窑器的胎骨则厚重粗松,釉色以青灰居多,釉层稀薄,釉面有水波痕的现象更为普遍。官窑器中精细的青花器呈色纯正,明丽鲜艳,与道光时的青中含灰不同;还有一类色调比较稳定的,呈色灰蓝,同于嘉庆、道光时的青花色。民窑青花多呈色浓重灰青,有飘浮感,在一些山水写意的纹饰中更为明显。
清咸丰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高29cm,口边长9cm,足边长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渐收,方足。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瓶颈与瓶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吉祥寓意纹样。外底松石绿釉地上署矾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这样的方瓶成对制作,应当为宫廷中的陈设用瓷。
【纹饰】:纹饰大多沿袭前朝,没有什么创新,竹石芭蕉、云凤纹等与前朝几无两样。常见的有云龙、云凤、云蝠、云鹤、八宝、八仙、八卦、三星、三友、罗汉、生肖、福寿、博古、婴戏等,俗套而少新意。纹饰布局松散,画法上更为简约,笔法粗率,像是信手涂抹而成,多见所填青色漫出轮廓线的现象。
清咸丰粉彩开光博古图碗【款识】:与前朝不同,成丰时的款识以楷书款为主。官窑器多署“大清成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六字两行竖式或六字三行横式,用侧锋运笔,字体工整清秀。篆书款为六字三行横式,无圈栏。民窑器中盛行图章式的篆书款,大多草率不规;极为潦草的一类,笔画部分写不全,采用盖印技法。
清咸丰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高5.8cm,口径10.5cm,足径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描金装饰。近口沿处绘变形回纹,腹部绘缠枝花纹,近足处绘如意头纹,圈足外墙画青花双弦线。外底署矾红彩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独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轮廓线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协调了各种彩料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使画面显得柔和悦目。
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28.5cm,口径8.6cm,足径11.6cm瓶撇口,长颈,垂腹,圈足。主题纹饰以青花绘芭蕉洞石、翠竹栏杆,辅以蕉叶、忍冬、变形如意云头、变形莲瓣、朵花纹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颈变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标准式样。绘竹石芭蕉园景图的玉壶春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清代自康熙朝始成为传统品种,沿袭至宣统。咸丰官窑瓷器存世较少,此瓶造型优美,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秀丽,工艺不逊于前朝。
康熙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不仅可以满足国人的日常需求,甚至远销海外,为清朝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康熙年间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主要有两个板块,一个在欧洲,另一个在日本。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康熙外销瓷不仅有西洋审美,还模仿了日本瓷器。
提到欧洲市场,自从1602年荷兰人在海上发现了“克拉克瓷”以后,这个被冠以外国名字的中国瓷器次进入欧洲人的视野,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创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次次扮演着往欧洲运送中国瓷器的角色。
到了清朝康熙23年,清政府开海设关。从这一年开始,每年都有近几十万件的外销瓷运往欧洲。康熙运往欧洲市场的外销瓷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种类多,二是在纹饰题材上借鉴了西洋风格。说到瓷器种类,康熙外销瓷除了有青花,还有五彩、粉彩、颜色釉、德化白瓷甚至还有紫砂器具等等。如此丰富的瓷器种类,是中国瓷器高度成熟的伟大见证。瓷器纹饰题材方面,康熙外销瓷不再局限于中国特色的图案,而是开始呈现出西方的纹样。
据说1690年荷兰鹿特丹爆发了起义,事件大致过程是某守卫与税吏起冲突,不小心致对方身死,法院盲目判处守卫死刑,从而激起百姓愤怒,推到了法院大楼。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清朝康熙年间的外销青花瓷,画面描绘的就是群众冲进法院时的情景。中国的青花配合西方的事件,称得上是中西合璧一次伟大的尝试。
康熙青花瓷在欧洲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但并非天下,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就是日本。中国的瓷器非常,但早期清政府为了打击沿海反抗势力实施了海禁,从顺治到康熙23年,长达40余年的时间中国同欧洲市场处于中断状态。这一时期日本的瓷器迅速崛起,并代替中国占据欧洲的主要市场。
事实上在瓷器制作方面日本是中国的学生,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他们通过对景德镇瓷器的学习和引进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在瓷器的纹饰上有菊花以及扇形等日本元素的装饰。因为日本当时对外瓷器贸易的港口在伊万里市,当时的日本瓷器又被叫做伊万里瓷,而伊万里瓷的出现渐渐也影响了欧洲人的审美。康熙23年重新开关以后,为了重新恢复市场,将日本瓷器的一些元素应用到了自家瓷器上,形成了中国的伊万里。
日本的瓷器由于从工艺上不及原产地景德镇,康熙外销瓷很快重新夺回了欧洲市场,其中生产的一些具有仿制日本风格的瓷器甚至在日本市场也非常受欢迎。综上,康熙外销瓷所具备的西洋风以及对日本瓷器的模仿,证明了中国瓷器文化包容性,这或许才是康熙外销瓷伟大的一个特色。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的窑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