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仪鱼人首表面几乎都是有装饰的,南唐李昇时期,鱼人首确立为道士形象,头戴道冠,形似纯阳巾,面容清秀;到南唐李璟时期,人首形象发生变化,头部无任何毛发存在的痕迹,是为僧侣形象,慈眉善目。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仪鱼也如李璟陵的仪鱼一样,在人首表现上一致。仪鱼这种形制的变化很可能与唐宋时期的宗教格局和宗教信仰存在关联性。
唐代皇室尊崇道教以神化自己,巩固皇权;高祖李渊以老子为祖先,太宗、高宗也肯定了道教的优先地位,高宗还尊称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南唐李昇在位时,自命继承李唐正统,为表现自身顺应天命,竭力将皇室与道教联系在一起。当时,南唐大盛崇道之风。道士大受宠信,得以出入宫廷,李昇对待佛教采取包容的态度,使其为政权服务。到李璟时期,金陵佛教空前繁荣,李璟喜与高僧往来,广建佛寺,至后主李煜即位后大肆奉佛,其虔诚比李璟尤胜。《南唐书》中记载“南唐有国,兰若精舍,渐盛于烈祖、元宗之世,而后主即位,好之弥笃,辄于禁中崇建寺宇,延集僧尼”。从唐到五代十国时期,释、道盛行。在南唐李昇、李璟时期,宗教格局和宗教信仰由崇道转变为崇佛,这或许就是仪鱼人首形象发生变化的外在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学界对玉猪龙的研究很多,其中“玉猪龙”是认可度高的叫法。但还有以下观点。,以郭大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代表的动物形象为熊,玉猪龙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有熊氏有着密切联系,还与萨满文化中的熊崇拜有关。第二,以萧兵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的动物形象是虫,主要功能为祈雨。第三,以王其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玉猪龙所表现的是对鹿的崇拜。
笔者认为,玉猪龙动物原型应该为野猪。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环境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畜牧业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红山文化时期,对于猪的猎杀和圈养已经十分普遍。人类在驯服野猪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它远比人类凶猛,有粗厚的皮毛、强壮的身体、远超出人类的力量。我们可以推断它早作为崇拜对象是因为人类对未知及不可战胜力量的恐惧,认为是神的意志。但随着工具的进步,红山先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驯服了猪,畜牧业随之发展,猪开始成为先民的部分物质生活资料,对猪的崇拜也随之保存并流传了下来。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有一件玉猪龙与其他玉猪龙形态不同,整体呈“C”形,体态偏瘦,转孔在中间,若是按照其打孔位置悬挂,它应该呈现出形。这恰好与甲骨文中的“虹”字形似,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彩虹。彩虹的出现和太阳及降雨有关,而这两者都与农业、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我们可以推理,这种文化内涵的背后其实是对农业、牧业这种经济基础依托的崇尚心理。
红山先民在屠宰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猪的胚胎。可以直观地看到,玉猪龙的形象与猪的胚胎极其相似。先民们对于这种生命的演变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他们知道这是生命的初始,怀着对生命的崇拜,他们在雕琢玉器时采用了这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