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营口海事局执法人员现场保障下,一艘甲板驳船“鸿德大件”轮成功装运一件长32米,重515吨的大件货物,安全驶离营口港。
据了解,此次被装运的大件设备为化工生产设施,且载货船舶将采取“丁”字靠泊的方式进行作业,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运输前期,在了解到港口需求后,营口海事局及时成立运输保障专班,协调作业各相关方召开安全保障会议制定保障方案,“一船一策”助力大件货物装卸。
为了提高现场装卸的效率,海事部门提前收集风、流、潮汐等气象信息,加强信息服务,指导港口单位把控作业时间节点。通过“现场巡视+CCTV远程监控”方式全程监控大件运输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状态,提前清空作业水域,优化船舶交通组织,保障相关船舶安全快速进出港口。
一直以来,营口海事局始终坚持靠前站位、定向研究、服务,加强辖区大件运输船舶作业监管和服务,结合辖区实际创新制定大件滚装船舶作业的通航安全准则,切实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高效解决东北地区大型设施装备海运难题。今年以来,营口海事局已保障500吨以上大型设备装船作业3次,不断为提升港口竞争力、助力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能。
“6月上旬,心情十分紧张,生产线一度差点被迫停掉!”浙江巨一集团是一家生产鞋类产品的外贸企业,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让董事长潘建中紧张的主要原因,正是国际海运不畅,“订单不缺,可厂房里积压了200个货柜的鞋品。一来,仓储空间有限;二来,拿不到回款,资金成了问题。”
同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一样,巨一集团与国外客户签署的是FOB条款贸易合同,即由境外买家负责物流、支付运费,理论上不受运价波动的影响。“以前,我们不用操心出口物流。但现在全球海运不畅,国外客户也很难解决,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潘建中告诉记者,“十万火急”之时,中远海运在交通、商务等部门积极协调下向企业伸出援手、安排运力,“6月下旬起,每周安排10至15个货柜出海。进入8月,生产基本恢复正常,资金周转也畅通了,我们又敢接订单了。”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去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让国际海运市场持续承压。
直接的影响,是周转不畅、运力紧张。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港口严重拥堵,内陆运输循环受阻,船员供给持续紧张,包括锚地待泊和码头作业时间在内的船舶在港时间大幅延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今年8、9月份,全球主干航线准班率已从正常情况下超过70%下降到低于20%。据统计,过去,班轮从上海到美国西部港口、美国东部港口、欧洲西北部港口往返一趟的时间分别约为46天、76天、82天,但今年7月以来,时间分别拉长到61天、87天、99天。
在船舶周转时间拉长导致运力紧张的集装箱周转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空箱在一些境外港口和货场积压。一段时间市场上“一舱难求”“一箱难求”,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瓶颈。
外贸需求旺盛、运力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运价上涨。
“去年上半年,海运市场需求下降、处于低谷。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复苏,各国海运需求快速恢复。”贾大山表示,与2019年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富余的状态相比,因为周转效率下降,有效运力供给出现了15%以上的损耗,这对市场上约60%的长期运输协议合同影响较小,运力不足集中表现在40%的现货市场,从而造成全球海运集装箱运价大幅上涨。
据贾大山介绍,今年春节后到3月底,供需矛盾相对缓和,国际集装箱市场运价曾连续8周下降,但4月份以后,受苏伊士运河堵航事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肆虐等影响,全球各主要航线运力持续紧张,运价出现普遍性上涨。
“推动港航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倡导大家互利共赢,让我们得到了实惠。”让潘建中安心的是,中远海运给出的价格与市场上平均运价相比有明显优惠。